上海男篮的外籍球员培根(左侧)正在同CBA的职业裁判闫军交流情况。照片由新华社提供。
四月的最后一天,CBA季后赛第二轮已经全部结束,四支晋级队伍悉数产生。其中,辽宁与广东的较量,以及新疆与浙江的交锋,随着比赛进程的深入愈发激烈,吸引着观众的目光。与此同时,公众也普遍关注裁判的表现,希望他们能够展现出公正专业的素养。原因是本赛季CBA裁判的争议事件频发,已经多次盖过了比赛本身的风头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。
记者就相关情况咨询了业内人士,得知中国篮协目前实施的裁判体系,包括其晋升机制、考核办法以及选派流程等球迷网,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。裁判队伍整体能力的下滑并非偶然现象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要扭转这一局面,就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,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。
现状
58名CBA裁判,专职裁判不足一成
2022至2023年期间,中国篮球协会从职业联赛管理机构手中取回了裁判监督职责,并设立了专门的裁判工作小组,对相关事务进行集中调控。一个国家级裁判进入中国篮协的监管体系,通常需从U系列赛事的起始年龄段裁判工作,逐步增加判罚场次,经过评审考核,符合标准后才能升任更高年龄层赛事裁判,进而参与NBL、WCBA等成年组职业比赛,最终达到CBA联赛及国家代表队赛事的顶级裁判岗位。
这个赛事的三个层级,裁判的级别调整依据是比例分配,分别是20%到70%再到10%。根据消息,2023年到2025年期间(从2023年9月1日持续到2025年8月31日),我国现存的国际级裁判(不包括三人篮球项目)有14位,国家级裁判有680位;在那段时期,58人负责2023至2024赛季CBA联赛的裁判工作,91人负责2023至2024赛季WCBA联赛以及2023年NBL联赛的裁判任务。
中国篮协裁委会负责规划的一条晋级通道,为裁判们提供了丰富的实战平台,他们必须持续积累经验、提升技能,才能达到能够掌控顶级职业联赛的能力标准,然而这条道路没有便捷的途径,每年晋升一个等级已属不易,多数裁判至少要花五年时间才有资格进入CBA接受更高难度的考验,但这距离成为一名称职且出色的裁判,依然有很远的距离。正因为此,国内普遍认为,造就一名出色裁判和培养一名杰出运动员所耗费的时长几乎一致,有时甚至更为漫长。
业内普遍认为,这种提升机制本意是积极的,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,真正能坚持到底的人非常有限,许多人会由于各种缘由半途而废。有些裁判在学校工作,他们需要负责中学生和大学生体协举办的校园篮球比赛裁判事务,这就要求向中国篮协进行申报,偶尔会出现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,从而需要做出取舍,部分人会在本职工作和篮协工作之间进行比较,最终选择放弃篮协的工作,这种现象导致中国篮协的裁判队伍出现了人才流失,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且能力突出的裁判。
2016年3月,中国篮协公布了《中国篮球协会裁判员管理办法暨实施细则》的具体内容,其中关于裁判年龄的要求是:五十岁以上的裁判员将不再继续从事裁判工作。如果确实需要,国际级裁判员的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,不过最高不能超过五十五岁。职业裁判员的标准则另行规定。无论是否延长退休年龄,体能测试和规则理论考核都必须符合既定标准。那个时期,杨茂功、班琦、王俊智等资深裁判,由于受到新条例的约束,不得不因为年岁增长而相继离开岗位。
新规定要求裁判员必须年满55岁,但这个年龄限制对多数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并无影响。然而,他们多年的深厚积累和丰富履历,无法再继续在比赛场上发挥作用,这无疑是一种遗憾。
其实早在新规实施前的2015年,CBA就打算启动职业裁判员方案,要求执法CBA比赛的裁判员将裁判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,这与以往领取津贴的“兼职”模式截然不同,2019—2020赛季,CBA联赛推出了名为“獬豸计划”的裁判职业化制度,当时有5名裁判与CBA公司签订了正式合同。但是,CBA的专职裁判目前仅限于“金哨”闫军等五个人,在全部58名CBA裁判中占比不足十分之一。至少现阶段,CBA裁判距离彻底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当前CBA裁判体系中,能够承担主要裁判职责的人员明显匮乏,许多往日知名裁判已转为技术顾问或教学岗位,这导致裁判整体水准饱受批评,这种现象实属必然。近年来联赛规模急剧扩张,竞技水平显著提升,但裁判团队的建设却未能同步跟上,这种不协调状况已经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。
深圳男篮主帅郑永刚(中)与裁判交流。 图/新华社
考核
裁判“一瞬间”的积累还不够
中国篮球发展到现阶段,倘若依然发生如此幼稚的失误,显然有悖于篮球进步的法则。2023年12月3日,CBA常规赛第12轮,宁波队的主教练阿的江就CBA裁判的裁决表达了不满,为此他遭到了2万元的处罚。本赛季,一些主教练曾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发表过火言论,甚至出现过激行为,他们包括郭士强、郑永刚、朱世龙、刘维伟、张庆鹏等人。这些人因此都受到了罚款的处罚,其中朱世龙、刘维伟和张庆鹏还被进一步判了停赛。朱世龙因为“批评裁判和猛摔战术板”的行为,被处以了最重的罚款,金额高达7万元。
本赛季到目前为止,CBA共发出了22份纪律处分通知。4月份单独就发布了4份,涉及13名球员。如此高的罚单数量,反映出裁判在维持比赛秩序方面的水平亟待提升。

中国篮协的现任领导姚明,在公开场合与媒体互动时,讨论过裁判员在比赛过程中进行判罚的挑战性,他提到观众可以通过回放来审视比赛,但裁判员在赛场上做出决定,主要依赖的是瞬间的感觉,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深思熟虑。这种解释很难让人信服,在业内专家们的观点中,更不能作为出现错判漏判引发公众争议的借口,因为目前从事裁判工作的队伍,普遍缺乏足够多的关键时刻的实战经验积累。
现行的国内晋级考核体系,其标准与国际篮联的规范相符,男性裁判的身高要求不低于1米8,女性裁判则不低于1米7。在考核流程上,首先需要通过体能测试和理论考试,之后,每一批考核对象会依据具体状况,在特定排名范围内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临场实践考核,负责执裁半场或整场比赛。国际篮联实施这种考核流程,基础是认定一位国家级裁判通过长期钻研和历练,已经储备了丰富经验,并且拥有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,他需要从国家层面迈向国际层面,从而获得更优越的发展空间。
但是,在国内从基层到中国篮协全面推行这套流程,通过考核的裁判却暴露出“偏重理论、忽视应用”的倾向,在正式比赛场合常常显得犹豫不决。许多人都为了考试而埋头钻研教材、苦练外语,从各省市级别一直到国家级,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裁判一路晋升到最高级别联赛,因此本赛季出现了诸多令人质疑的判罚,这或许只是问题的开端。当前的局面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非常遗憾。
这些资深裁判员在职业生涯初期,通过不断参与各种比赛积累经验,逐渐掌握了对场上复杂状况的精准判断,并且能够始终保持着冷静稳定的情绪状态,即便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做出公正的判罚,从而确保比赛的顺利开展。然而,在理论考核方面,这些经验丰富的裁判并不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,同时也有部分裁判因为沟通能力有限,未能达到国际级裁判的资格标准,但他们依然被广泛认可为执法水平极高的优秀裁判。
另一方面,以往国家级裁判的选拔每两年进行一次,每个省级机构仅能推荐两到三位候选人,全国总共也就六七十名,但现在单次选拔就能产生两百多名国家级裁判,部分地区还提供额外支持,一年内就有机会晋升,这说明选拔标准有所放宽,专业能力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。
裁判长崔哲雄(右侧)向上海篮球队教练刘鹏说明裁决情况。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
监评
裁判管理应更科学、更透明
中国两大职业联赛CBA和中超的裁判工作长期存在诸多问题,面对这些情况,不同的处理方式往往带来显著差异。今年中超不仅放宽了外援参赛规则,在裁判关键判罚环节,也积极向公众通报信息,追求公开透明。到4月23日为止,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的评议小组已经发布了四批裁判评审成果,通过文字和视频形式详细分析联赛中的有争议判罚情况。中国足协透露,将一如既往坚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立场,乐于听取俱乐部的反馈和申诉,并会认真对待。
CBA联赛实施管办分离后,CBA公司建立了一套裁判监督评估机制,将裁判团队分为A至E五个等级共11个层级,依据准确裁决率进行周期性升降级,同时涉及主裁判与第一、第二助理裁判的岗位调动。中国篮协裁判委员会沿用这一评估机制,每场赛事结束后,会对参与执法的三名裁判从比赛调控、判罚尺度等六个方面、共计84个具体项目进行细致评估,并形成内部评估文件。
但所有事情都局限于“内部”,对于联赛中出现的许多有争议的判罚,中国篮协裁委会很少对外进行说明和解释。自从上赛季起,中国篮协拿回了裁判的管理职责,同时也废除了CBA过去会定期发布裁判报告的做法。
这一评价体系存在显著缺陷,因为它单独衡量每位裁判的表现,而不是将三位裁判当作一个集体来评估。因此,每位裁判在执法过程中,可能会优先关注个人判罚准确度而“自我保护”,例如为避免出现越位判罚错误,而忽略及时纠正其他裁判的疏漏。
裁判在赛场上的任务在于确保赛事的顺利、公平与公正,这并非衡量个人能力的场合。业内人士表示,以往评判裁判的表现,首要标准就是比赛整体是否连贯,有无偏袒某方或引发争议?若没有这类情况,三位裁判都能获得高分,偶尔出现的误判也不会影响整体评价,毕竟比赛中难免会有失误。
依照现行监督评估机制,中国篮球协会运用数据技术筛选裁判人员,依据个人表现评分,单独组建主裁判与一、二级别助理裁判的备选名单,同时兼顾地域回避等要求,由此确定每场比赛的执法团队,若有需要,会进行人工复核修正。
普遍认为,篮球比赛中的统计数字并非唯一标准。把裁判的业务水平单纯用分数来评估,这种方式缺乏严谨性,毕竟一场双方进攻顺畅且分数悬殊的赛事,与一场竞争激烈难分胜负的比赛,对裁判的挑战程度完全不同。因此,依靠数据来挑选裁判,并不能确保每个裁判都能得到最合适的安排。一些经验丰富的裁判指出,现在CBA能够胜任主裁判工作的人选不足十分之一,这使得每轮每场比赛都得到妥善判罚难以实现。在关键比赛,比如总决赛或者辽粤交锋、京德较量这类重要对决中,这三位裁判的级别都足以称得上是主裁判。
根据消息,这种选拔办法在推行时渐渐显现出不足,中国篮协裁委会后期逐步增加了人为调控,进入季后赛后,资历较深的前辈被委派的任务也愈发频繁。
中国篮球的裁判问题由来已久。在东京奥运会以及去年的男篮世界杯上,中国裁判连续两次未能出现在世界大赛中,整体业务能力持续下降,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状况。
近些日子,CBA裁判状况多次成为网络焦点,吸引社会目光,相关管理机构也察觉到这个难点。中国篮协负责人姚明在公开活动中谈到,希望各界人士多提看法,以改进裁判工作,让赛事变得更为出色、更为引人入胜、更为顺畅。
但是,水深火热非一时之劳,要化解难题更得耗费岁月与精力。从地方篮协到国家篮协,必须立足现实,参考过往的优良做法,去芜存菁,造就出真正倾心裁判工作,既具备实力又勇于负责的人才,这才能算是中国篮球的真正助力。